会试的考中者被称为什么
摘要:会试的考中者被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明、清考试程序:参加初试的士子叫“童生”,童生需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合格者为“生员...
会试的考中者被称贡士或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会元。明、清考试程序:参加初试的士子叫“童生”,童生需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合格者为“生员”(也叫秀才),“生员”就是拿到了乡试的入场券;生员经过省“乡试”,合格者为“举人”,也称之为“解元”;举人经过京城“会试”,合格者才为“贡士”。贡士在考中,第一名就是状元了。中国的科举制度起自隋唐,盛于宋元明清。明清时期,穷苦的读书人进身仕途的唯一路径就是科举考试。首先,在县一级通过院试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俗称的秀才。不要小看秀才,秀才也是功名,每个月可以从县里领到一点聊胜于无的粮食和灯油钱,并且秀才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基础,但是秀才一般不能做官。取得秀才功名的读书人,每隔三年可以到省城参加一次省级考试,也就是”乡试“,因为乡试通常是在八月间进行,所以也叫”秋闱“,秀才们通过乡试可以取得举人的资格,举人就可以做官了。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的四个阶段是童生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和殿试(进士)。科举指历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殿试简介
殿试是唐、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所以是从唐开始的。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