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昆山曲中谁进行了改良
摘要:魏良辅在昆山腔的发展中对其进行了改良。昆曲史上最重大的事就是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跟昆曲关系最重大的事有两件:一件是嘉靖二...
魏良辅在昆山腔的发展中对其进行了改良。
昆曲史上最重大的事就是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跟昆曲关系最重大的事有两件:一件是嘉靖二十六年或二十二年写了一本研究昆山腔改造的著作《南词引正》;一件是嘉靖三十九年前后,魏良辅创造了“水磨调”的唱法,而且使水磨调的唱法成为昆山腔的正宗。
经改革的昆山新腔更是柔美婉转、清俊温润。魏良辅与张野塘也改良了北曲昆唱,即用昆腔唱北曲须唱的“字清腔劲”。在当时,魏良辅昆腔的唱法在流传的过程中也有稍稍的变化,形成了昆山、苏州、无锡三派,各具风格。
魏良辅改造昆山腔曾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在他周围自然形成了一个改革群体。他的最大功绩是对昆山腔唱法的改进与提高,创造了“水磨调”。他认为“曲有三绝”:
字清,汉语字音的声、韵、调要准确;腔纯,唱腔的旋律要准确,不能含糊一个音符;
板正,拍板的节奏要准确,不能丝毫错位。
还有关于发声润腔、南北字音等许多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唱长腔要圆活,不可太长;短腔要道劲,不可就短;过腔接字,最要得体。
昆剧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长期的演剧历史中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尤其体现在各门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体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昆曲艺术特点
昆剧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水磨腔”。这种新腔奠定了昆剧演唱的特色,充分体现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细曲”)中,具体表现为放慢拍子,延缓节奏,以便在旋律进行中运用较多的装饰性花腔。
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现了“赠板曲”,即将4/4拍的曲调放慢成8/4,声调清柔委婉,并对字音严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个字,注意咬字的头、腹、尾,即吐字、过腔和收音,使音乐布局的空间增大,变化增多,其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特点也愈加突出。
相对而言,北曲的声情偏于跌宕豪爽,跳跃性强。它使用七声音阶和南曲用五声音阶(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昆山腔的长期吸收北曲演唱过程中,原来北曲的特性也渐渐被溶化成为“南曲化”的演唱风格,因此在昆剧演出剧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单支曲牌的摘用,还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况是北曲由一个角色应唱,南曲则由几个不同的角色分唱。这几种南北曲的配合使用办法,完全从剧情出发,使音乐尽可能完美地服从戏剧内容的需要。
从南北曲本身的变化说,尚有“借宫”、“犯调”、集曲“等多种手法。原来联成一套的曲子,无论南北曲,都有属于那一宫调的曲子问题,当唱曲要求情绪显著变化时,同一宫调内的曲子不能胜任,就可借用其它宫调的合适曲子。
昆曲和京剧区别
京剧的音乐形式更为灵活
京剧是板腔体,也就是说是通过板式来规定它的唱腔,而昆曲则是曲牌体,用曲牌的方式来规定唱腔,对于在唱腔的自由度上,昆曲唱腔的自由度比京剧的高,较为复杂。板式变化体”通过一定的变体原则展示出不同版体,具有以简练的基础音乐和灵活变化的发展形式来作为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比起昆曲,京剧在音乐形式上更为灵活。
伴奏乐器两者不同
伴奏乐器,京剧以京胡(琴胡)为主奏乐器,京胡是我国的传统拉弦乐器,其音区高,音色嘹亮而集中,声音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很能震撼人心。除了京胡之外京剧在乐器的使用上偶尔也会在武戏或曲牌演奏时使用笛子或者唢呐。而昆曲则是以笛子、唢呐等管乐为主,它们两者的声音都极为悠长和清澈响亮,且基本上不会出现京胡这一乐器。
昆曲的形成相对单纯
京剧是在各个剧种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在其中他不仅融合了昆曲、还有原在南方的四大徽班、湖北的汉调、秦腔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民间曲调。而昆曲则是来自苏州昆山的民间曲调,是其最初的原创。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