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农历的哪一天
摘要: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文化内涵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清明节的由来
据说,清明节的由来与春秋时期的介子推有关,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饥渴难耐,随臣介子推行至僻静处,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熬汤于公子食用,助公子重耳度过了一劫。
十九年后,公子重耳即位,重赏了与伴他流亡的一众功臣,却唯独遗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而介子推却打点好行装,决意隐居绵山之中。
晋文公重耳闻之,亲自带人去深山中请介子推,然山高路险,遍寻未着。此时,有人献计火烧绵山,逼介子推出山,然大火烧烬,却始终未见介子推的影子。
待山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老柳树下发现了介子推的尸体,晋文公见状恸哭不已。在装殓介子推时,从树洞中发现—纸血书,上书“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此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却惊奇地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于是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语音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