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字头加一个右念什么字?
网友回答
草字头加一个右是【若】字,拼音读作:ruò | rě
“若”字的解释
[ruò]1.如;好像:安之~素。欣喜~狂。~隐~现。旁~无人。~无其事。2.姓。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犯我,我必犯人。4.人称代词。你:~辈。[rě]见〖阿兰若〗、
一、基本释义
读音:[ ruò ]释义
1.如;好像:安之若素。欣喜若狂。若隐若现。旁若无人。若无其事。
2.姓。
3.如果: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4.人称代词。你:若辈。
读音:[ rě ]释义
见〖阿兰若〗、
二、详细释义
1. 若 [ruò]2. 若 [rě]
若 [ruò]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若,顺也。——《尔雅·释名》
万民是若。——《诗·鲁颂·阙宫》
天子是若。——《诗·大雅·烝民》
有孚禺若。——《易·观》
钦若昊天。——《书·尧典》
不逢不若。——《左传·宣公三年》
又如:若时(顺应天时)若淑(温顺而善良)
如同像
圣人之德,若天之高,若地之普。——《墨子·尚贤中》
肌肤若 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
关山度若飞。——《乐府诗集·木兰诗》
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又如:视若分敌若明若昧(好像清楚又好像不清楚)若出一辙(若出一轨。像从一个车辙里出来的。比喻言论、行动、遭遇等完全一样)若如(如像)若卵投石(同“以卵击石”。比喻不自量力,必遭失败)若涉渊水(若涉渊冰。比喻处境艰险)
择菜
若,择菜也。从艸、右。右,手也。——《说文》
引申为选择
《晋语》秦穆公曰:“夫 晋国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之,以为朝夕之急。”此谓使谁先择二公子而立之,若正训择,择菜引申之义也。—— 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同,相当
彼与彼年相若也。——韩愈《师说》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
及到
病未若死。——《国语》
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和反问句)
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礼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齐策》
诺,应允,后作“诺”
已若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
步骑之所蹂若。——《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对付,处置
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 wWW.583316.coM
〈代〉
如此,这样
出若入若。——《荀子·王霸》。注:“如此也。”
织自若。——《战国策·秦策》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若许(如许这些)若言(此言,这样的话)若曰(这样说)若大若小(大大小小)若此(如此,这样)若是(如此,这样)若斯(如此)若然(如此)若尔(如此,如果这样)
你 [们] 你 [们] 的
若,汝也。——《小尔雅》
惟若宁候。——《考工记·梓人》
若则有常。——《仪礼·士昏礼记》
若肯发兵助我乎?——《汉书·匈奴传上》
若不恭命。——《墨子·明鬼下》
命曰三日,若宿而至。——《国语·晋语四》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又如:若曹(你们这些人)若属(你们)若辈(你们)
其他的 ——用于他称
今人处若国得罪。——《墨子·天志下》
这个,这样——用于近指 。
如:若人(这个人)若士(这个人。同若人)若时(此时,现在)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用于疑问。相当于“怎么”、“哪里” 。
如:若个(哪个)若之何(怎么办也指怎么,为什么)若何(怎样,怎么样亦指怎么办怎么,为什么)若为(怎样怎样的怎堪怎能)
这么那么。用同“偌”
老太太若大年纪。——《红楼梦》
假如如果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若反国,将为乱。——《史记·赵世家》
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天若有情天亦老。——唐·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又如:若不是(如果不是)若曰(如果说)假若(假使)若其(假如,如果)若苟(若或。假如,如果)若非(如果不是要不是)若果(如果)若使(假使,假如,如果)若是(如果,如果是)
至于 。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若乃(至于。用于句子开头,表示另起一事)
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有会同。——《周礼·稍人》
又如:若者(或者)若大若小(大大小小)
与,和
旅王若公。——《书·召诰》
而
抑若扬兮。——《诗·齐风·猗嗟》
宠辱若惊。——《老子》。顾注:“而已”
若降天地之施,垂三光之明者,实在陛下。——《三国志·魏志》
〈名〉
禾秆皮 [stem’s skin]
稣,杷取禾若也。——《说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秆皮散乱,杷而梳取之。”
香草名
杜若,香草。——《说文》
华采衣兮若英。——《楚辞·云中君》
顺微风,挥若芳。——傅毅《舞赋》。注:“杜也。”
衡兰芷若。——《汉书·司马相如传》
又如:若芳(杜若的香气)若英(杜若的花)若惠(香草名。杜若和蕙草)
灵木 。
如:若木(古代神话中的树名)若光(古代神话中若木的光)
秦、汉时县名 。治所在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
古水名 。即今雅砻江,为金沙江支流。源出青海,东南流经甘孜、新龙等县,到攀枝花市东北入金沙江
姓。
如:若口引(复姓)
〈助〉
用在形容词或副词后面,表示事物的状态。相当于“貌”、“样子”
用史巫纷若,吉。——《易·巽卦》
有孚颗若。——《易·观卦》
乘其四骆,六辔沃若。——《诗·小雅·裳裳者华》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用于句首
若昔朕其逝。——《书·大诰》
另见 rě
若 [rě]
见“般若”( bōrě):智慧(佛经用语)
另见 ruò
相关词语
浩若烟海的意思: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
神色自若的意思:自若:如常,象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be perfectly calm and collected]神态从容自然。形容人遇事不惊
孰若的意思:犹孰与: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履险若夷的意思:走险路如行平地。比喻不畏困难或本领高强。同“履险如夷”。
轻若鸿毛的意思: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同“轻于鸿毛”。
沉痼自若的意思:沉痼:积久难治的疾病。比喻积久难改的习俗或嗜好没有改变。
宠辱若惊的意思:惊:惊惶不安。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
较若画一的意思:指明确一致。
贲若的意思:语出《书.汤诰》:“天命弗僭,贲若草木,兆民允殖。”后遂以“贲若”形容草木丰茂。
贺若的意思:1.琴曲名。相传出于唐代琴师贺若夷,或云出于隋代贺若弼,故名。亦借指弼或夷。2.复姓。北周有贺若敦。见《北史》本传。
浮生若寄的意思:浮生:虚浮的人生。人生虚浮,如同寄居在世间。
浮生若梦的意思: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象。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short life as if dreamour floating life is like a dream] 谓世事无定,生命短促,如梦幻一般。后称“人生”人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大巧若拙的意思: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a man of great wisdom often appears slow-witted]真正灵巧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很笨拙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
视有若无的意思:把有事看得象没事一样。形容不重视,不当一回事。
视死若归的意思:把死看得象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不怕牺牲生命。同“视死如归”。
视死若生的意思: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视若儿戏的意思:比喻不当一回事,极不重视。同“视同儿戏”。
视若无睹的意思:睹:看见。虽然看见了,却象没有看见一样。指对眼前事物莫不关心。[ignore] 看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指不重视或漠不关心看看世界是这样悲惨,看看祖国是这样危急,难道你还能再冷眼旁观,视若无睹地生活下去吗?——《青春之歌》
视若路人的意思: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regard one's relative as stranger] 把亲人或熟人看得同不相识的人一样
相关句子
1. 在这关键时刻,你要作一个讜论直发的勇者,还是噤若寒蝉的懦夫?
2. 在校长面前,李芳噤若寒蝉。
3. 有时沉默的确是金,有时却只是怯懦而噤若寒蝉。
4. 夫妻两人吵得正凶,却忽略了脸色发白,噤若寒蝉的孩子,瑟缩地躲在墙角。
5. 这国家如此不自由民主,也难怪大家噤若寒蝉,不敢发表言论。
6. 说几个美女也早已吓得噤若寒蝉。
7. 道不行则隐,莫怪我噤若寒蝉,不谈国事。
8. 我们噤若寒蝉地站着,眼看那条蛇逍遥自在地游来游去。
9. 没有圈子的时候,就会老老实实,噤若寒蝉。
10. 老将军一生气,全场立即噤若寒蝉,鸦雀无声。
11. 平日高谈阔论,但该他们说话时,却又噤若寒蝉。
12. 赵氏曰:我把你们吓得噤若寒蝉。
13. 母亲只用眼角一瞄,我们马上闭紧嘴巴,噤若寒蝉。
14. 持比较乐观看法的分析家,这样的人很多,纵使目前噤若寒蝉,都认为这种看法是过时的观点。
15. 在这关键时刻,你要作一个谠论直发的勇者,还是噤若寒蝉的懦夫?
16. 哪知她色厉内荏,平日吵闹不休,真到紧急关头,她却噤若寒蝉。
17. 美国的建筑市场可能噤若寒蝉,但是在中国、印度的建筑工地、矿井和农场中,卡特彼勒的黄色大机器正发挥着几倍的速度。
18. 我就是了解祸从口出的道理,所以才噤若寒蝉。
19. 冠以爱国之名,反对派随之噤若寒蝉。
20. 当知识分子对政治都噤若寒蝉时,国家的活力也就丧失掉了。
21. 人群挤满了广场,他们秩序井然,噤若寒蝉。